贝科里蛋糕
面对疫情,这个地方竟选择了自我毁灭!
阅读量:1857133温岭市太平贝科里西饼屋


01


山河如故,但人间已换了模样。


之前,还在讨论城市、房价、经济,或忧心忡忡,或踌躇满志。几天之后,500万武汉人出来,而更多中国人闭门不出,严阵以待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在前所未有的威胁面前,生命变得弥足珍贵。


比房子更重要的当然是居住在房子里的人,否则,毕生的追求还有什么意义?求生是本能,活着就是意义。


隔着屏幕,我们会喊武汉挺住、武汉人加油,但若发现武汉人或鄂A在身边,依然是真实的心悸与恐慌。


毕竟,谁不在乎生命呢?


事实上,超越人间生死,依然是伟大崇高的牺牲精神,含有人性深处极富于使命感的道德,催人泪下。


这里,我想讲一下英国亚姆村的历史,面对恐怖的世纪大瘟疫,这个地方选择了“自我毁灭”。


02


众所周知,在医疗落后的年代,面对瘟疫时总会恐慌到失去理智,以致从局部扩散到更大范围。类似惨剧在过去几百年中比比皆是,其中最大的一场悲剧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,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“欧洲黑死病”和“世纪大瘟疫”


但凡跟欧洲黑死病有关的文字记载,都离不开“老鼠、英国人和欧洲死亡2500万人”的字眼,如果还原历史的话,也就是“一只病变的老鼠把病毒传染给英国人,英国人再把鼠疫传染给整个欧洲”



据说最严重的时候,伦敦每周因黑死病而死的人都在7000人以上。


但奇怪的是,这场导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的大灾难,虽然从伦敦开始扩散,但英国北部却安然无恙的没怎么被肆虐。


而这一切与英国中部德比郡山谷中的亚姆村密切相关,甚至可以说是村民们把瘟疫挡在英国中北部的“大门”外。


事实上,亚姆村很小。


居民们主要来自中世纪英格兰开采铅矿的矿工,由于铅矿的储量足够供应南北所需,英格兰政府就把连接南北的交通补给点设在了亚姆村,小小的地方成为英国南北商人的必经之路,村民们也得以受惠过上优越的生活。


然而,原本富足安宁的生活被不速之客打破:一名从伦敦出发的布料商人把瘟疫带到了亚姆村,与布料商人接触最多的裁缝一家四口,两天后发烧昏迷、皮肤溃烂死亡。


随着医生及探望者的离开,村民们也出现了高烧症状。


此时,从几百公里外的伦敦传来黑死病的消息,为了躲避瘟疫,村民们决定往北撤离。


然而,第一个提出反对的是牧师威廉,他把村民们召集在教堂里商议:如果往北撤离,肯定会把瘟疫带到北方;如果留在村里,或许可以阻止瘟疫波及剩下的大半个英国。



经过简单的讨论,村民们做出了痛苦的选择:留下来,阻止瘟疫通过亚姆村蔓延至英国北方。走的话未必能活,谁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瘟疫;不走的话就会死,哪怕没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。但我们愿意试试,因为善良需要传递下去,后人们要记住善良。


这段话被刻在亚姆村中央空地的纪念碑上,这段历史也被写入1950版的英国教科书中。


通过决议,宁死不走的亚姆村村民先把通往北方的道路封锁,留下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在路边阻止行人,其余人将自己关在有水井的笼子或围墙里,确认感染者再将其移送到酒窖和地下室中,未感染或确认痊愈的人才能离开。


遗憾的是,进入酒窖和地下室的所有人都没能活着出来,在那个缺乏抗生素和医疗水平的年代,感染瘟疫的存活率可以忽略不计。


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的村民被确认染上黑死病,村子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墓碑,到最后几乎整个村子都是。


之所以只有墓碑,是因为被感染的尸体只能集中深埋,留下墓碑是为了写几句话告诫活下去的人。


比如亚姆村的矿工莱德写给女儿的是:“亲爱的孩子,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”。


医生写给回娘家的妻子:“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,因为他们需要我”



牧师威廉写的是:“希望你们把善良传递下去”


……


当亚姆村的村民们用石头建成高墙,发誓永不穿过这条边界。他们为确保能够得到食物和其他的必要供给,只能在隔离墙上挖出孔洞,并把硬币泡在装着醋的孔洞里(当时醋被认为能够起到消毒作用)。


而周边村子的商贩会定期收集硬币,然后留下一些肉类、谷物。


如今竖立路牌的地方,曾经两米高的围墙,早已倒塌只剩半米墙根。


03


村民们自愿隔离400天后,瘟疫才随着感染者的死去而消失。


后来,英国德比郡政府随后派人前来确认。


据说连续十天的报纸都以“贤者之乡”为头版,内容是“全村只剩下70个人活着,其中33个是16岁以下的孩子,剩下的都是这些孩子的母亲和监护人”


令人揪心的是,这33个孩子被单独分别留在教堂的各个角落,除了牧师每天送一次食物外,任何人都不能接近,也不允许孩子们相互有肢体接触。


据说后来被救出来的时候,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精神方面的疾病。对亲人的思念和长期的精神压抑,让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患上精神疾病,甚至其中一部分在郁郁寡欢中死去。


而这一切的痛苦,他们经历并心甘情愿,自我选择。



如今我们现在去英国德比郡的亚姆村,还能看到这些写着劝诫语句的墓碑。


十年后,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偶然听到一名亚姆村村民谈起当年父母的事迹,被感动得当场落泪,都不敢相信从未听闻过的这些村民,居然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整个英国。


随即要求全国周知,并特赦亚姆村后代世袭免税。


至此,亚姆村的事迹才广为人知。



在后续无数诗人画家的艺术作品中,亚姆村民一直被当成是“贤者善人”的代表。


而这些村民的后人,也一直在贯彻祖先的劝诫,不仅拒绝了国王的补偿,连几百年后的德比郡政府,无数次送钱送地都不要。


最近一次拒绝当地政府的补助就发生2019年初,亚姆村村民们的拒绝理由是:“我们可以种植农作物、饲养牛羊维生,而且也住惯了这里的石头房子,还有很多人比我们更需要这些钱。”


善良,在这里代代传递,延续下去...


现在,亚姆村被当英国北部居民当成圣地,有些新婚夫妇还会把婚礼放在这个曾经被瘟疫肆虐的地方举办。


04


时间切换到现在的中国。


对于武汉,之前留下,或不知内情离开。这本身都合理。防病毒,而不是防武汉。同样,如果自身健康状况不明,却又到处飞,到处走,都不负责任。


而对于其他省份与城市,如人民日报今天说的,正在发生的“一些新闻却在刺痛人们的神经”


“有同学反映,许多驻武汉高校寒假返乡,及归家路途经过武汉的同学的个人信息被恶意泄露,包括他们的姓名、详细家庭住址、身份证号、手机号、回家车次时间,甚至还包括学校名称,以及他们父母的身份信息在各种微信群里被大肆散播,还有一些同学和家人还遭到了电话、短信的轮番骚扰,甚至上门谩骂。 


另一些地方也出现了“酒店拒绝湖北人入住”“围堵鄂A牌照私家车”等过激行为,各种讽刺、挖苦湖北人的图文也在朋友圈流传。

 

心痛!无奈!从国家公布疫情信息至今,武汉、湖北,这几个字眼开始让一些人谈之色变、避之不及。


而这些非科学、非理性的极端态度和做法,正在刺伤湖北人民的心。”


“在处理滞留湖北人的问题上,湛江市徐闻县的做法得到了微博网友的点赞,统一疏解,集中安置,暖心包容。


隔离病毒,但不能隔离爱;科学有序防控,而非以'湖北'作为一刀切的标准,这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对待同胞应有的态度。”


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”,不制造对立,不夸张情绪,这就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最大善意。


05


瘟疫面前,不谈富贵贫贱。


但善良是公平的一杆秤。有人说,瘟疫面前, 自我利益至上是可以理解的。但实质上,每个人都不是孤岛,这一次对待武汉和武汉人的态度,也许下一次,就轮到我们自己。即便谈利益,最大的利益也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,这才是现代文明的旨意。


向中国的英雄致敬


隔离是对的,小心谨慎是对的,检查也是对的,但一刀切的“冷漠”与“二次伤害”则是不对的


所以有时会想到英国的亚姆村,它诠释了“为别人着想的善良”。当然,这句话无论对于武汉人,还是其他城市的人,都同样适用。


实际上,与伦敦、爱丁堡、曼彻斯特、利物浦这些英国城市相比,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,亚姆村的知名度几近于无,不在英国旅行的必去名单上。但我认为它值得我们去看一眼,那些墓碑上斑驳的字眼。


很多外地人会追着亚姆村的村民们要买他们私人家的羊奶、蔬菜水果,为的就是表达一点心意,以及对善良的尊敬。


因为,不仅亚姆村,善良也需要在其他地方存在并延续。正如圣经所言,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, 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。


参考文章:人民日报《湖北人,是同胞也是同袍》

行走陌路《黑死病,居民拘留自己14个月差点灭族》


贝科里蛋糕
长按二维码->识别图中二维码->关注
· 面对疫情,这个地方竟选择了自我毁灭!
· 疫情灾难下:请保持理性,不要再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!
· 等这一切过去,春光与你共赴
·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,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(深度好文)
· 未来5到10年,70%中小企业被“清场”:好的企业,埋头潜行,等待春天
· 2020.02.06 重磅!全市复工复产时间定了
· 20位商界大佬亲述:疫情当头,企业应如何渡过难关?
· 孩子,你为什么要读书?“武汉疫情”给出了最好的答案
· 特斯拉市值凭啥五天涨了500亿美元
· 2020,所有生意都值得重新做一遍!